文/伍薰 圖/鏡漟
這種魚,以高價鮮美著稱,甚至帶動了台灣各地此起彼落的「魚季」文化,撇開吃的不說,牠也是海洋裡大洋性魚類發展的極致種類,一種演化上令人贊嘆的結果 - 黑鮪魚(Thunnus thynnus orientalis)
說起黑鮪魚,想必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近年來名號想噹噹的「東港黑鮪魚季」了,黑鮪魚的肉質鮮美、可口,是日本人食用生魚片的最愛,不過呢,倘使只用口腹之慾的層次來理解黑鮪魚的話,那可就是太過於浪費這顆星球所帶給我們的美麗了哪!
牠們是鯖科(Scombridae)底下體型最為龐大的種類,所有的黑鮪魚都以群居的方式在海洋表層洄游的魚類。體長約可達3公尺,最重可達550公斤,他們在海洋中迅速游動的時候,尾巴擺動的力道無比強勁,可謂海洋中位於能量塔較上層的掠食者之一。黑鮪魚屬於海洋生態系裡位階較高的掠食者,他們喜好排列成凹面的陣形,迅速地追獵獵物,雖然他們主要以鯖魚和頭族類為時,不過基本上,所有可以入口的海洋生物都是他們的食物。
黑鮪魚的身體呈紡錘狀,不僅體型龐大,同時啊,他們體內還有一種獨一無二的特徵,可以堪稱魚類演化裡的極致呢!想知道是什麼有趣的特徵嗎?想想我們人類與一般魚類之間有什麼差異,下一段,我們就來為您揭曉謎底。
一般的魚類都是外溫動物(ectothermal),也就是俗稱的冷血動物,外溫這個字的大概意思是說,動物身體的溫度會隨著周遭的環境而有所改變。當然,與之相較,我們人類所屬的哺乳類和鳥類等,則是屬於體溫恆定、不隨周遭環境改變的內溫動物(endothermal)。而我們今天的主角黑鮪魚呢!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竟然發展出了一套特殊的循環系統,能夠保持眼睛、腦、重要器官都保持在恆溫之下,這使得他們即使在較冷的環境中也依舊能夠保持靈活的反應,大大地增添了謀生上的優勢呢!
俗稱「黑鮪魚」的魚共有三類,包括了目前已經嚴重瀕危的南方黑鮪(Thunnus maccoyii)、以及北方黑鮪的兩個亞種:大西洋黑鮪(Thunnus thynnus)以及太平洋黑鮪(Thunnus orientalis)或稱東方藍鰭鮪,而我們台灣東南部海域可見的就是太平洋黑鮪。黑鮪魚的英文名字是藍鰭鮪(Bulefin Tuna),台灣坊間的俗稱則為黑甕串、黑暗串,另外,鮪魚類在中國大陸則稱為金槍魚。
由於黑鮪魚的肉質鮮美,因此喜食生魚片的日本對此種魚的需求量很大,在魚市場裡,一條上好的黑鮪魚,甚至可以賣到等值於一台賓士車的價格,也難怪漁民們趨之若騖,不斷地捕捉黑鮪魚。台灣在東港黑鮪魚季之前,所捕獲的黑鮪魚絕大多數都銷往日本。諷刺的是,黑鮪魚在數十年前,還是日本武士階級不屑食用的下雜魚,豈知今日搖身一變,隨著身價水漲船高,也終於陷入險境。
但也為過漁的問題,致使所有黑鮪魚的數量不斷下降,即使某些官方報告指出,整體而言,台灣所撈補的黑鮪魚總噸數並沒有顯著的下降趨勢,想用以暗示黑鮪魚的資源並未減少,但這樣的籠統的數字並無法說明何以每年所捕捉到的黑鮪魚數量則增加,體型則逐漸變小,以往兩公尺以上的大型黑鮪魚已不常見,取而代之的則是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型魚 - 套句高爾的話,這也是我們「不願面對的真相」。(相關報導見文末連結)
這的確是兩難,倘若法律明定要求漁民禁補黑鮪魚,倘若沒有明確的配套輔導轉業、轉漁政策,便等於斷絕其生計;但倘若持續過魚,以後汪洋中將再也看不到如此具備王者氣質的雍容掠食者。
黑鮪魚肉質鮮美,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美食,不過在下口之前,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下面這個統計資料:會對人類神經系統產生毒害的水銀有機化合物:甲基汞,在養殖魚類體內含量約莫是0.02ppm(ppm=百萬分之一)、近海漁獲則在0.05ppm左右。
但是大洋性的洄游魚類則不同了,由於食物鏈的運作機制,生物體體內的甲基汞含量,在每一個食物鏈等級之間,約莫會濃縮十倍左右。也因此,位於食物鏈越末端的掠食者,其體內的甲基汞含量也就自然呈指數型上升,國內遠洋漁業所捕獲魚類體內的甲基汞含量約莫在0.43ppm,遠遠超出養殖漁業與近海漁業的含量,而在這其中,旗魚含量達0.53ppm、海中頂級掠食者代表的鯊魚的平均更高,達到1.05ppm,足足是養殖魚類的50倍毒,夠嚇人了吧?
不過,很遺憾,鯊魚體內的甲基汞含量並不是最高的,獲得冠軍的,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黑鮪魚:甲基汞含量1.13ppm。
下次大家要滿足口腹之慾以前,為了自己的健康,或許可以稍微回想一下這分數據。
黑鮪魚身維汪洋中頂尖的掠食者之一,其游動、捕食時瞬間所爆發的力與美,目睹過的人都永生難忘,然而他們目前所遭遇到的過漁困境,卻很有可能讓他們美麗的身影永遠消失。
未來的海洋裡,有沒有他們霸主般的雍容身影,正取決於我們今天的抉擇。
你吃黑鮪魚嗎?
但也為過漁的問題,致使所有黑鮪魚的數量不斷下降,即使某些官方報告指出,整體而言,台灣所撈補的黑鮪魚總噸數並沒有顯著的下降趨勢,想用以暗示黑鮪魚的資源並未減少,但這樣的籠統的數字並無法說明何以每年所捕捉到的黑鮪魚數量則增加,體型則逐漸變小,以往兩公尺以上的大型黑鮪魚已不常見,取而代之的則是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型魚 - 套句高爾的話,這也是我們「不願面對的真相」。(相關報導見文末連結)
這的確是兩難,倘若法律明定要求漁民禁補黑鮪魚,倘若沒有明確的配套輔導轉業、轉漁政策,便等於斷絕其生計;但倘若持續過魚,以後汪洋中將再也看不到如此具備王者氣質的雍容掠食者。
黑鮪魚肉質鮮美,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美食,不過在下口之前,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下面這個統計資料:會對人類神經系統產生毒害的水銀有機化合物:甲基汞,在養殖魚類體內含量約莫是0.02ppm(ppm=百萬分之一)、近海漁獲則在0.05ppm左右。
但是大洋性的洄游魚類則不同了,由於食物鏈的運作機制,生物體體內的甲基汞含量,在每一個食物鏈等級之間,約莫會濃縮十倍左右。也因此,位於食物鏈越末端的掠食者,其體內的甲基汞含量也就自然呈指數型上升,國內遠洋漁業所捕獲魚類體內的甲基汞含量約莫在0.43ppm,遠遠超出養殖漁業與近海漁業的含量,而在這其中,旗魚含量達0.53ppm、海中頂級掠食者代表的鯊魚的平均更高,達到1.05ppm,足足是養殖魚類的50倍毒,夠嚇人了吧?
不過,很遺憾,鯊魚體內的甲基汞含量並不是最高的,獲得冠軍的,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黑鮪魚:甲基汞含量1.13ppm。
下次大家要滿足口腹之慾以前,為了自己的健康,或許可以稍微回想一下這分數據。
黑鮪魚身維汪洋中頂尖的掠食者之一,其游動、捕食時瞬間所爆發的力與美,目睹過的人都永生難忘,然而他們目前所遭遇到的過漁困境,卻很有可能讓他們美麗的身影永遠消失。
未來的海洋裡,有沒有他們霸主般的雍容身影,正取決於我們今天的抉擇。
你吃黑鮪魚嗎?
以下是太平洋黑鮪魚的系統分類資料:
動物界 Animali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鱸形目 Perciformes
鯖科 Scombridae
鮪屬 Thunnus
太平洋黑鮪 T. orientalis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鱸形目 Perciformes
鯖科 Scombridae
鮪屬 Thunnus
太平洋黑鮪 T. orientalis
2014年度相關報導:
1999年東港黑鮪魚破萬尾,2014年苦戰還在71尾 《ETtoday東森新聞雲》
今年僅捕獲71尾東港黑鮪魚產量劇減 《自由時報電子報》
光景不再!鮪魚產量銳減 拍賣價差10倍 《TVBS新聞》
以綠色消費觀點來看黑鮪魚季活動 《綠色消費電子報》
東港黑鮪量減業者喊苦 《中時電子報》
鮪魚為何不見了?魚群消失與科技的關係 《流浪教師的歷史館》
我國所捕黑鮪資源穩定,民眾可安心食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新聞稿》最後一篇的觀點不同,其實我也希望事實如新聞稿所言,寧可我的擔憂是錯誤的,就讓時間證明一切吧!